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招生就业 招生工作 正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时间:2021-06-11点击数:

【学院简介】

  学校顺应国家大力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落地东莞以及广东省布局东莞“材料科学与技术”省级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有利条件,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三个本科专业,每个年级5个本科自然班(目前在校本科生549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东莞理工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2020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批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材料学科成功获批“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牵头正在申报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博士点。材料学科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共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个、东莞市重点实验室3个,以及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校级平台;依托企业建立了国家电子电路基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分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68名,其中专任教师58人,专任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正高职称教师11人、副高级职称12人。近年来,学院汇聚了一批高层人才,其中:国家级科技人才3名、省级科技人才3名、东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名、校学科领军人才7名;建设了一支以活跃在材料前沿研究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学、科研团队,团队成员海外经历和工程经验丰富,与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合作密切。此外,学院建设的校外本科、研究生实践基地拥有行业企业合作指导老师31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通过东莞博士后创新基地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成都电子科大等高校联合招收博士后,目前(截至2021年3月)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6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秉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需求与高科技发展趋势,在“能源转化与存储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环境功能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先进催化材料和能源化工”等特色领域开展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以学生在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加工等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高阶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创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造就了集理论、技术、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特色鲜明的学科团队与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国际视野与科研优势,将科研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实施“导师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培养“厚基础、重应用”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学院与毗邻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与平台共建、共用、共享智力资源,与生益科技、宜安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度融合,协同推进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材料类专业教学贯彻“学生中心”与“能力培养”等新工科理念,与生益科技、宜安科技、金发科技、银禧科技、旭光科技等公司建立了学生实践实习基地, “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特色逐步凸显,学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项;在“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相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奖5次;本科生考研升学率名列前茅,就业率接近100%,约70%毕业生留莞就业或创业,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新兴战略领域行业,薪资逐年升高。

专业介绍

【大类招生】

目前,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三个本科专业;为了适应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以及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从2021年起,实行材料类专业大类招生,贯彻“学生中心”、“能力培养”等新工科理念,实施“导师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融合育人,协同推进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大类招生后将采取“1+3” 培养模式,即低年级厚基础深化材料类专业综合素质能力,高年级重技术强化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着力培养复合型材料类本科创新人才。

【培养特色】

● 携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建国际一流的材料科学与技术科研平台,培养前沿应用的材料创新人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于2018年4月在东莞市松山湖揭牌成立,聚焦于材料领域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与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材料科学前沿研究,并致力于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与产业转化;目标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成为国家物质科学研究重要平台与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学院将紧密携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享智力资源,共建国际一流的材料科学与技术科研与人才培养平台,为前沿材料创新人才培养服务。

● 依托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国家平台,建设国际一流材料中子科学方向,培养具有中子科学背景的材料人才。中国散裂中子源坐落于毗邻学校的东莞大朗镇,2018年3月建成并稳定运行,是全球第四台同类装置。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是研究大型金属部件残余应力、可燃冰结构、磁性材料结构、化学反应催化剂原位行为等不可替代的大科学装置。学院将围绕中子科学的特色功能,汇聚知名中子科学家,开设中子科学课程与研究方向,借力国家平台,寓教于研,培养具有中子科学背景的材料人才。

● 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重应用”的复合型材料创新人才。因材施教,以学生个性化成长为目标,在学生入学一年基本适应新环境后,经“教师-学生”双向选择机制,进入到具有良好科研基础与平台条件的科研团队,利用部分课余时间参与课题研究工作,进入个性化人才培养环节。

● 实施“三进工程”——本科生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和进科研课题。引导学生从大二开始参与研究项目,积极开展清洁能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能源高分子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功能金属材料、环境修复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等前沿创新技术研究。

● 实施“产-学-研-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举措,将优质科研成果、前沿产业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前沿、应用明确的新时代材料人才。充分利用珠三角新材料产业创新活力强劲、学院杰出教授与优秀博士在材料前沿研究上的优势,发挥新能源材料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研装置与平台的支撑作用,在课程设计与教学手段等方面深度改革,通过开设“材料前沿论坛”“材料综合实践”等特色课程,将科研成果与产业技术信息等提炼为系统知识,并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全面促进“产-学-研-教”等各环节要素深度融合,协同培养知识前沿的新时代材料人才。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内挖潜力、外聚资源,初步形成了“党建工作引思想、全院上下齐动员、社会资源齐参与、网络平台树新风”四位一体的三全育人格局,四个方面互相协作影响,形成了学院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学院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新生之夜、新生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知行合一,寓教于乐。

●学院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学院每个暑假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到乡村进行支教、支农、调研和调查等活动,为广大群众进行相关专业行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安排学生做社会调查,为社区或农村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增强农村群众的知识水平。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的发展和现状,从而使教学与社会更好的联系在一起。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

本专业以服务东莞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着力培养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的高分子材料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3-5年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省内一流专业。

本专业起源于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04年起以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背景本科生,2011年开始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独立招生,2015年获批东莞市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2017年成为东莞理工学院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材料学科成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之一,2020年获批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

本专业紧扣我校办学思路和发展实际,人才培养以市场为中心,以需求为原则,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重视实践教学,已建立了2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本专业坚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宗旨理念,着力培养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优秀职业伦理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系统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研究方法等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东莞地处广州与深圳之间,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必经之地。东莞作为制造业之都,高分子材料企业超过一万家,对高分子材料类人才需求迫切且数量大,本专业办学历史长,是东莞唯一的高分子本科专业,能够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同时本专业学生就业有保障,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不包括公共课程、实验课程及兼职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均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府,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12人,6人具有境外留学经历,其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东莞市优秀教师1人,东莞理工学院优秀教师2人。聘用校外行业专家8名。形成较强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合理。近3年专业教师主持并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3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共30余项,主持教改项目10余项。本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及学历结构。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学习交流,构建“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团队。同时聘请多为相关企业专家为校外导师。

本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国际视野与科研优势,实施“本科生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和进科研课题”特色三进工程”,)引导学生从大二开始参与研究项目,包括功能高分子材料、能源高分子材料、光电高分子材料等前沿创新技术研究,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同时,教学与科研设施齐全,配备基础化学实验室,共享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教学与科学研究平台,满足各类材料制备、表征、性能评价等全环节需要的大型仪器设备。此外,学院与毗邻学校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与平台,共建、共用,共享智力资源,协同推进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E2E4

部分教学科研场地与设备

在人才能力提升培养方面,形成以教师指导,学生为主的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积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广东省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广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广东省高校化学化工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并在历年的赛事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部分获奖赛事照片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介绍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开设的高等院校工科专业之一,培养的人才在我国军工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智能制造2025”政策背景下,“航天航空材料”、“高性能芯片材料”、“5G通信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交通运输轻量化材料”等均是未来国家的重点发展方向,这些都与金属材料工程密切相关。本专业秉承“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在传授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能力的培养。直接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高度发达的“轻合金成形及表面处理”、“通信电子材料”、“高端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汽车材料”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高技术产业输送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副高职称3人,博士学位覆盖率高达94.1%,且65%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术背景,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2人,市级人才1人,校创新团队1个,东莞市创新创业团队1个。本专业教师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瞩目成绩,包括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2018年以来本专业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广东省重点研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东莞市第五批创新创业团队1个,东莞市社会发展重点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厅项目1项,累计获得各级别资助经费高达800多万元。

本专业依托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广东省最早设立的四大省实验室之一)、广东省高性能轻合金及其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莞市新型轻合金及其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东莞材料基因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设。专业教学与科研设施齐全,配备基础金属实验室,专业综合、仿真、创新实验室和精密仪器实验室,配备高、新、尖仪器设备,价值超过9000万元,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同时,为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国际视野与科研优势,实施“本科生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和进科研课题”的“三进工程”引导学生从大二开始参与研究项目,实施“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获得“学以致用”和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能力。

本专业具有远高于全国“双一流”高校水平的生师比7.6:1,教师队伍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实现“因材施教”,教师队伍在项目竞赛方面有充足的经验,形成了学生主导,教师指导,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辅导本专业大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省、市级竞赛项目,如“挑战杯”、“互联网+”、“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 、“全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等赛事,并在历年的赛事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广东省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本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本专业的培养方针。着力培养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创新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材料学院在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广东省布局东莞“材料科学与技术”省级实验室的背景下成立的新专业,发展前景巨大,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9人(不包括公共课程、实验课程教师),博士后6人,10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研究员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人、讲师11人均毕业于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复旦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澳门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府。

学院拥有省工程技术中心4个(广东省新型纳米材料研究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化工材料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性能轻合金及其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化工印染与绿色化学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共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个(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东莞市重点实验室3个(东莞市新型轻合金及其加工重点实验室、东莞市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东莞市新型纳米材料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以及分析测试中心和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广东省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广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广东省高校化学化工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种项目竞赛,并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取得了省级二等奖的成绩,通过竞赛过程中的教师指导与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应用意识,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769-22861100

材料学院网站链接


东莞理工学院 Copyright©2013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5008829号

多屏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