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广东省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的学科、广东省博士点建设单位重点建设学科,依托东莞理工学院ESI排名全球前1%的材料学科建立并发展。本专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方针。专业聚焦“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重点面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光电功能材料及医工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药学)等领域,着力培养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创新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支以国家和省部级青年杰出人才为骨干,青年优秀人才为主体的朝气蓬勃、敢打敢拼、富有爱心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人(不包括公共课程、实验课程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研究员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人、讲师11人,分别毕业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悉尼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等国内外著名学府及研究机构。教师队伍科学背景涵盖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化学等学科,可为学生的理化基础知识学习和材料领域的系统锻炼提供坚强保证。 学院建有多个省级、市级科研教学平台,包括广东省高性能覆铜板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新型纳米材料研究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化工材料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性能轻合金及其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化工印染与绿色化学品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东莞市新型轻合金及其加工重点实验室、东莞市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东莞市新型纳米材料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以及分析测试中心和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 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大赛、“广东省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广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广东省高校化学化工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项目竞赛,并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取得了省级二等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金奖等优异成绩,通过竞赛过程中的教师指导与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应用意识,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769-22861100 (数据截止时间:2023年11月11日)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简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目标,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素质优异、人格发展健全,并具备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构建出“强能力、显特色、突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建设成为能够有力支撑珠三角地区高分子材料产业发展的应用型高水平专业。 2004年起,该专业以应用化学专业招生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背景本科生,2011年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独立招生,2015年获批东莞市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2017年获批东莞理工学院重点专业建设,2018年专业依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2020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批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2021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批广东省一流专业建设。 本专业注重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及学历结构,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学习交流,构建“双师双能型”专业教师团队。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不包括公共课程、实验课程及兼职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均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府,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11人,8人具有境外留学/访学经历,其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东莞市优秀教师2人,校优秀教师3人。聘用校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20名。专任教师近3年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4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共50余件,主持教改项目10余项。 专业强化学生理论实践基础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采用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科研素养深厚、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实践能力方面,本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国际视野与科研优势,实施本科生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和进科研课题的“三进工程”,引导学生从大二开始参与研究项目。同时发挥东莞制造业优势,与生益科技、银禧科技、巨正源等上市企业联合培养学生,以应用实践为导向,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创业能力。在教学条件方面,本专业教学与科研设施齐全,配备基础化学实验室,共享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教学与科学研究平台,满足各类材料制备、表征、性能评价等全环节需要的大型仪器设备。此外,学院与毗邻学校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与平台,共建、共用、共享智力资源,协同推进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部分教学科研场地与设备 在学生能力提升方面,形成以教师指导,学生为主的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积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广东省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广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广东省高校化学化工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并在历年的赛事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就业(升学)方面,东莞作为制造业之都,高分子材料企业拥有量上万家,对高分子材料类人才需求迫切且数量大,本专业办学历史长,是东莞唯一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能够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同时本专业学生就业有保障,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2022届毕业生起始平均薪酬8000元/月以上,本专业历年学生考研成功率名列前茅,均达20%左右,考取的高校包括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 部分获奖赛事照片 部分企业实习照片 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769-22861100 (数据截止时间:2023年10月20日) 金属材料与工程简介 一、专业简介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开设的高等院校工科专业之一,培养的人才在我国军工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支撑作用。在“智能制造2025”和“双碳发展战略”背景下,立足大湾区先进装备及制造产业,重点为如航天航空、新能源电池、芯片、3D打印、5G通信、生物医用、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重点发展领域培养、人才。本专业秉承“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在传授金属材料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能力的培养。95%毕业生直接在粤港澳大湾区从事“轻合金成形及表面处理”、“通信电子材料”、“高端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汽车材料”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相关工作。 二、师资队伍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4人,副高职称6人,博士学位覆盖率高达100%,且65%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术背景,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1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人才2人,市级人才4人,校创新团队1个,东莞市创新创业团队1个。本专业教师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瞩目成绩,包括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2018年以来本专业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5项,广东省重点研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东莞市第五批创新创业团队1个,东莞市社会发展重点项目3项,广东省教育厅项目5项,累计获得各级别资助经费高达2000多万元。 三、科研平台 本专业依托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广东省最早设立的四大省实验室之一)、广东省高性能轻合金及其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莞市新型轻合金及其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东莞材料基因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设。专业教学与科研设施齐全,配备基础金属实验室、3D金属增材制造实验室、高性能固态锂电池研发实验室、绿色表面工程改性实验室、专业综合、仿真、创新实验室和精密仪器实验室,配备高、新、尖仪器设备,价值超过9000万元,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同时,为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国际视野与科研优势,实施“本科生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和进科研课题”的“三进工程”引导学生从大二开始参与研究项目,实施“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获得“学以致用”和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能力。 四、人才培养 本专业具有远高于全国“双一流”高校水平的生师比7.6:1,教师队伍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实现“因材施教”,教师队伍在项目竞赛方面有充足的经验,形成了学生主导,教师指导,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辅导本专业大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省、市级竞赛项目,如“挑战杯”、“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全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等赛事,并在历年的赛事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五、就业情况 2023届本科生就业率达93.10%,考研率31.01%。
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769-22861100 (数据截止时间:2023年11月14日) (撰稿、一审:李坤泉、汪文龙、祝闻,二审:杨壮鹏,三审:陈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