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招生简章
【学院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广东省布局东莞“材料科学与技术”省级实验室(下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背景下成立,由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原有材料类本科专业整体划拨组建而成,现设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三个本科专业。材料学科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49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超过90%。其中: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1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4人。引进高层次人才15人。
学院教学与科研条件一流。现拥有广东省高性能轻合金及其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莞市轻金属及其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教学与科学研究平台;拥有能满足各类材料制备、表征、性能评价等全环节需要的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1亿。目前,学院已建成生物质催化材料、能源储存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太阳能与光电材料及金属功能材料等五大学科团队。此外,学院与毗邻学校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与平台共建、共用,共享智力资源,协同推进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学院秉承科教融合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国际视野与科研优势,实施“本科生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和进科研课题”(三进工程)引导学生从大二开始参与研究项目,积极开展清洁能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能源高分子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功能金属材料、环境修复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等前沿创新技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0余篇;申请专利50余件,其中已授权40余件;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级46项、省部级2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围绕培养“厚基础、重应用”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实施“导师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风建设和实践教学,学生在重大学术竞赛中争金夺银,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考研再深造学生被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流大学录取。
展望未来,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践行“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办学理念,以学校确定“材料学科”为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领域)为契机,加快夯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凝练特色,为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材料学院而努力奋斗!
松山湖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楼
【专业介绍】
专业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着力培养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具有较强的高分子材料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既可从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生产技术开发和过程控制,材料应用等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
主要课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聚合物反应工程、聚合物加工工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
专业二、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着力培养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及华南地区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具有深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熟识各种新型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和测试分析研究,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和外语水平,能胜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复合人才。
就业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研发工作,材料质量检验与控制、工艺技术实施与改造等生产实践领域,相关专业领域内的教学、工程管理等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陶瓷工艺原理、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材料物理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
专业三、金属材料工程【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金属材料设计、制备、检测与表征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工艺装备、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就业方向:汽车、机械、建筑、交通、3C电子产品等领域的技术开发、设计、生产、检测和管理工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其它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与金属材料相关的科研、教学、设计与管理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材料现代分析方法、金属学及热处理、材料力学性能、材料成型与制备、材料热力学、材料物理性能、计算材料学、功能材料、材料表面工程等。
【特色亮点】
(1)携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建国际一流的材料科学与技术科研平台,培养前沿应用的材料创新人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于2018年4月在东莞市松山湖揭牌成立,聚焦于材料领域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与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材料科学前沿研究,并致力于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与产业转化;目标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成为国家物质科学研究重要平台与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学院将紧密携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享智力资源,共建国际一流的材料科学与技术科研与人才培养平台,为前沿材料创新人才培养服务。
学院有关领导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洽谈深层次合作
(2)依托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国家平台,建设国际一流材料中子科学方向,培养具有中子科学背景的材料人才。中国散裂中子源坐落于毗邻学校的东莞大朗镇,2018年3月建成并稳定运行,是全球第四台同类装置。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是研究大型金属部件残余应力、可燃冰结构、磁性材料结构、化学反应催化剂原位行为等不可替代的大科学装置。学院将围绕中子科学的特色功能,汇聚知名中子科学家,开设中子科学课程与研究方向,借力国家平台,寓教于研,培养具有中子科学背景的材料人才。
坐落于东莞市大朗镇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
(3)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重应用”的复合型材料创新人才。学院秉持“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办学理念,实行“导师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以学生个性化成长为目标,在学生入学一年基本适应新环境后,经“教师-学生”双向选择机制,进入到具有良好科研基础与平台条件的科研团队,利用部分课余时间参与课题研究工作,进入个性化人才培养环节。
(4)实施“产-学-研-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举措,将优质科研成果、前沿产业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前沿、应用明确的新时代材料人才。充分利用珠三角新材料产业创新活力强劲、学院杰出教授与优秀博士在材料前沿研究上的优势,发挥新能源材料中心、分析测试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大科研装置与平台的支撑作用,在课程设计与教学手段等方面深度改革,通过开设“材料前沿论坛”“材料综合实践”等特色课程,将科研成果与产业技术信息等提炼为系统知识,并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全面促进“产-学-研-教”等各环节要素深度融合,协同培养知识前沿的新时代材料人才。
【其他部分】
1、 承办广东省材料发展论坛
“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是广东省高级别的材料前沿研究与应用学术会议。2019年11月,由广东材料研究学会主办,东莞理工学院、材料学院承办的“2019广东材料发展论坛”在松山湖校区隆重召开。会议包括知名院士、专家和学者等共600余人出席,共同探讨了新材料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新政策、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并就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以及材料科技与金融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会议期间,各专家学者亲临我院实验室进行交流,对我院的办学科研给予了高度评价。
材料学院师生在“2019广东材料发展论坛”的风采
2、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及深造情况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自2011年独立招生以来,目前已培养了5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9.38%以上。近年来,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逐年上升(2018年达83%)。学院学风优良,考研人数逐年增加,多名考生被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录取,考研录取率接近20%。众多优秀学子进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东莞市石龙京瓷有限公司、东莞大宝化工制品有限公司、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东莞美维电路有限公司、比亚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东莞市普联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冠力胶业有限公司、东莞市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天域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中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贸易发展局、广东普赛达密封粘胶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就业。
近五年材料学院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专 业 | 毕业时间 | 参加就业人数 | 就业 人数 | 最终就业率 |
高分子 材料与工程 | 2015 | 37 | 37 | 100% |
2016 | 76 | 75 | 98.68% |
2017 | 68 | 68 | 100% |
2018 | 71 | 70 | 98.59% |
2019 | 70 | 70 | 100% |
总计(平均) | 322 | 320 | 99.38% |
学院招生宣传网址、公众号二维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招生联系人
君 光 党委书记 13713131329
陈德良 主管招生副院长 13592545475